常听见有人说格物致知这个成语,但很多人并不明白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。其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研究事物的基本道理,然后将其归纳成有道理的知识。那么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?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。
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
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《大学》,这个成语并不是王阳明提出来的。格物致知的本意是:只有在事物可以依法选择,知道何时“停止”对事物的追求,心灵可以安静,为了冷静思考问题,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。
格物致知的解释
格:把不正的东西归正叫做格。
物:在王阳明纲领性的文章《大学问》中,他指出,物不是指具体的东西,比如说杯子、车子、电脑,或者某一门学科,如经济学、心理学,而是:我们的意识所在的地方就是物,比如我们做一个PPT,给父母打电话,开车,都需要用到我们的意识和心,都是物。
致:阳明先生认为“致”就是“到”的意思。
知:“知”就是“良知”。
总结:格物就是把我们的意识归正,就是在一念发动处,清除掉私欲和恶意。致知就是致良知,回到良知的状态,也就是没有私欲和恶意的状态,现在大家知道格物致知的意思了吧!
王阳明有一个“格竹子”的故事,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“格物穷理”,理从外求的概念是说:天下大道要从事事物物上观察和发现,才能得道穷理。王阳明就先从竹子上入手,但对着竹子观察了一个礼拜,最后一口鲜血呕出,昏迷不醒。经过这个事王阳明开始怀疑朱圣人的说法,经过后来出入佛道,在到“龙场悟道”。
最后王圣人得出结论: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理”,一切理和道都在我们的内心,悟道可以不假外求,“理即心,心即理”,这个概念。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不懂,但王阳明晚年提出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”,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什么是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