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是中国高考历史上分数最高的3个人;

750分制的试卷,749分只能排第三;

第一名满分,却遭全国人民唾弃;

本期不凡人物带领大家认识3位传说的高考学霸。

 

01王端鹏

 

总成绩749分,2004年山东省理科状元。

他出身书香门第,父母都是人民教师,父母对他的教育一直都是循循善诱,从不会三令五申苛求他努力学习,而是通过为他分析以后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,间接地帮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路。

在这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,天资聪颖的王端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2004年夏天以理综满分,总分749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山东高考状元并顺利进入清华大学。

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,王端鹏一夜之间被推上神坛,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几乎踏平了王家门槛,在众人震惊、钦佩的同时也十分好奇,王端鹏是怎么考到749分的?要知道,这个成绩距离高考满分仅有一分之遥,在整个中国高考历史上都十分少见。

根据王端鹏当年各科成绩,众人发现了问题所在:理综300分,数学149分,语文138分,英语142分,总成绩只有729分,似乎与媒体报道的749分差了20分。

在全国人民对其质疑时,相关部门公布了事情真相。王端鹏此前曾获得过国j数学奥赛一等奖,按国j教委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规定可额外加20分,就成了749分。

 

 

加分政策是我国在特殊时期,为了加大人才选拔力度而实行的一种特殊制度。后因局限性日益凸显,于2018年正式被国j取消。

也就是说如果王端鹏是在2018年参加高考,就拿不到20分的额外加分。当然,这并不是质疑他的成绩,毕竟奥赛成绩也是挑灯夜战努力拼得的,且加分符合当时政策,谁也无法质疑什么。况且即使没有额外的20分,729分的总成绩也足以让他笑傲江湖了。

从清华毕业后,王瑞鹏考入美国常春藤大学深造。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留在了当地创业,公司做得很大,名利双收,但他内心深处,仍是希望回祖国从事科研工作,于是放弃了顺风顺水的事业,回国在中科院担任高分子化学应用研究员。

 

02孙浩宁

 

是中国高考史上裸分第二的超级学霸,其高考成绩打破了全省历史记录,比同年十个省份的高考状元分数都高,是名副其实的十省状元。

孙浩宁的爱好特别普通,尤其喜欢打网游,但和普通人不同的是,他是用游戏来激发思考力,并不是单纯娱乐。

 

 

这样一个在游戏中都想着学习的少年,定然是要一鸣惊人的。他2018的高考成绩为:数学150,语文140,英语148,理综296,裸分总分734分,也打破了河北高考有史以来的最高分纪录,被清华大学录取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孙浩宁考的是大名鼎鼎的全国一卷。在中国高考试卷中,除了第一难的江苏卷外,公认难度最高的就是全国一卷,其次二卷三卷。

而且,2018年一卷考区有山西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等10个省份,在这些省份里,孙浩宁的734分仍然是最高的。当年河北省有接近50万人参加高考,一分之差差千人。可见,这位河北少年的成绩有多优秀。

 

03何碧玉

 

高考历史上唯一一个满分获得者,2000年河南省理科状元。

她用4年时间读完小学、初高中8年的课程,14岁参加高考,以初中生的年纪和满分成绩成为当年河南理科状元,创造了中国高考历史上的奇迹。

消息传来,许多人都难以置信,听起来只能是天方夜谭的事竟然真实发生了,但如果真正了解了何碧玉一路以来的成长轨迹,就会发现,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。

1985年,何碧玉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,就读于当地石油小学。从入学起,她就展示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慧。

 

1996年,当时上小学五年级,年仅10岁半的她经过层层选拔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唯一的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——新乡市一中少儿班。

这所学校是由河南省教育厅直接批办,专门用于培养拔尖人才的特色班级,其招生条件只有一个,那就是智力超常的五六年级学生。可想而知,能在这个班级里就读的全是“天才”。而在这个汇集了30多名优秀少儿的班级里,何碧玉依然是最耀眼的那个。她用仅仅4年的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级和初高中七年的所有课程。

2000年,当同龄人还在读初中时,何碧玉报名参加了高考,并以750分的成绩交了一份“标准答案”,一举夺得河南省高考理工科状元的头衔,创下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“奇迹”。

 

 

面对这样一位神童,各大名校连夜上演抢人大战,她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。从这之后,她的人生就开始充满了争议。

大学毕业后,何碧玉远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,并于2009年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。学有所成的她,并没有如大众所期盼的那样回到国内,为祖国神经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奉献一己之力,而是选择留在美国,进入国立卫生研究院,作为早期独立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。

几年后,她又接受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邀请,进入神经学系担任助理教授。从2004年出国至今,现年36岁的何碧玉已经在美国待了17个年头。每当被记者问及是否考虑回国时,她都加以拒绝并直言:目前所在地有着较好的科研环境,能够让她更专注于科研工作。

 

对此,不少国人非常愤慨,斥责其蒙受国家培养,学有所成却不思为国效力,实在让人心寒。的确,吃水不忘挖井人,国家每年拨给清北等名校的教育经费巨大,接受祖国的培养,最终却为他国效率,也许有些“忘恩负义”,也许另有苦衷,但这种形象需要引起反思,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数据显示,我国80后留学生回流率高达8成,但获得博士学位有相应研究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回国率却只有不到10%,,国内科研环境如何留住高端人才是亟待思考、解决的问题。

而像何碧玉这样的高分学霸流失海外,虽然是个人选择,但也难免让人感慨,只有那些心怀家国天下的人才,才是撑起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脊梁,值得后生学习的榜样。